让环保进校园用创意爱地球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袁凌志等
辅导老师:陈晨
一、活动背景
从2011年起,南京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投入运营,2012年,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广,到2014年青奥会,南京市垃圾将实现减量50%的目标。
据了解,南京市目前每天产生生活垃圾5000多吨,明后年将达到7000吨左右。南京现有3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其中水阁、天井洼填埋场已经饱和,轿子山填埋场还剩1个库区,也将在未来2-3年内填满。同时,南京市目前全是混合垃圾,其中约40%是厨余垃圾。由于混合垃圾含水量大,燃烧值低,只能全部进行填埋,这样,既占用土地,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仅垃圾剩余液每天就产生1000吨,造成资源流失。
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和环境问题。于是关于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也成为了时代里备受人们重视的话题。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希望能够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垃圾也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了解并落实垃圾分类,真正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将身边的废旧物品加以改造利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和环保意识,让环保走进校园。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
组织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目前南京市生活垃圾现状、认识垃圾的危害,树立危机意识。
培训课件:
内容提要
垃圾现状:触目惊心
垃圾处理:困难重重
垃圾分类:从现在做起
变废为宝, 用创意爱地球

外出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采访:区环保局祝科长;建宁路街道城管科高科长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十大杰出志愿者 刘国璋老师
2、中期安排
利用班会课、晨会等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并通过小测验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并且外化于行动。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台湾名品城,学习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废物利用等相关知识;为后期“变废为宝”做好充足准备。


游戏和测验


3、后期制作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需要的“垃圾”材料,并将全班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现场制作。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作品,并且详细标注作品所使用的废弃材料,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

4、作品展示
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并且请评委进行点评。学生完成对此次活动活动要求

5、通过QQ、论坛、给市长写信等方式宣传我们的活动,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力。

四、实施结果和对环境的影响
在活动中,学生逐步树立了生态、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养了成环保、节俭的文明生活习惯,也通过学习掌握了垃圾减量的方法。另外,孩子们发现学校的垃圾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垃圾桶破损、肮脏、没有最基本的分类等等。于是,他们向学校提出建议,希望学校能够更换垃圾桶,并且宣传垃圾分类的常识。学校已经接受建议并付诸实施,在校园里,孩子们已经可以看到焕然一新并有具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了。
五、学生收获
袁凌志:
回到教室后整理一下心情,回想起种种波澜,却也总是按要求完成了调查。有时候,我们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碰碰撞撞、弯弯曲曲不也成功了吗?那份特别的经历是别人抢不走的。
韦 缘:
在这一个活动中,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沟通,我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看来,我们在学校外面实践一下,也能获得许多硕果.
孙宁宁:
我觉得这次活动的意义很大,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交往能力,也增加了胆量。让我们变得很自信,这次活动也是十分安全的,全程都在老师的看护下。
石媛媛:
虽然调查很辛苦,但乐在其中。我调查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但他们也都十分积极。我找了三个人,他们在阅读方面有困难,我不厌其烦地读,我希望通过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将下关变得更加完美、和谐,其乐融融。
六、教师感受 陈晨 老师
此次美境行动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活动中,孩子们满载着喜悦与感动。当他们完成问卷调查时,当他们参观名品城时,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那一份份会心的微笑蕴含着责任与收获。学校领导也十分重视此次活动,并在活动后将学校的垃圾桶更新,如今,崭新的有分类标志的垃圾桶也提醒着校园里的孩子们要做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理念将继续在校园里蔓延。
七、校方点评 王四宝 校长
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团结协作、各尽其能,开展地有声有色。参与活动的每个孩子积极宣传、以点带面,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在美境行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身上蕴藏的潜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都极致地表现了出来。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让我们相信,开展美境活动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参加活动,加强宣传,让环保进校园。